采矿工程
采矿工程
学制:本科四年
-
- 专业历史沿革
-
本专业创建于1978年,是原煤炭工业部在江南设置的唯一的地下采煤专业,1981年更名为采矿工程。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双万计划”建设专业,三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所依托学科矿业工程是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所属工程学科为全球ESI排名前1%一流学科。
-
- 专业特色
-
(1) 培养模式中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 ;知识培养与素质培养有 机统一;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
(2) 知识体系中在坚持煤炭资源开采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础上适度拓展人才服务领域。立足湖南,面向全国 ,服务矿山开采、矿山建设、交通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
(3) 构建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 , 以矿业工程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整合 并拓展课程实践项目,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效果。
-
- 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基础宽、 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能够在矿业工程领域从事采矿(井工、露天、地下建设等)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科学研究、生产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 师资队伍
-
采矿工程专业依托矿业工程学科,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 良好的实验条件、实 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 师资队伍,共有教师 30 人,其中教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9 人,博士生导师 1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人;有湖南省“ 芙蓉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和“ 百人计划 ”特聘教授各 1 人,湖南省 121 创新 人才 2 人,湖南省托举人才 2 人,湖南省优青 1 人,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 1 人。
-
- 主要课程
-
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通风安全学、岩体力学、凿岩 爆破、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矿山系统工程等。
-
- 就业前景
-
一直以来,本专业在湖南科技大学各专业就业率方面名列前茅,平均就业率达 到 95%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矿山规划、矿山开采 、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等领域 的设计、 生产、施工、安全监察、科研、 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矿山、铁路、公路、 隧道、城市地铁等多个领域。
-
- 教师风采
-
采矿工程
朱川曲,1962 年 10 月生,湖南科技大学原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地表沉陷控制 与保水开采、巷道围岩控制、矿业系统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 1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10 项、横向 合作科研课题 12 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横向合作科研课题 4 项。作为主 要研究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5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70 余篇。
王卫军,1965 年 9 月生,现任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 121 ”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
社会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 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 员,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 中国煤矿支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湖南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煤炭学报》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 《采矿与岩层控制学 报》 、《采矿科学学报》 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面上项目 5 项, 973 计划课题 1 项,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 8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二等 奖 3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50 项,实用新型专 利授权 80 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 160 余篇,被 SCI、EI 收录 100 余篇, 出版专 著 5 部。
。
余伟健,男,江西都昌人,1978 年 2 月 出生,2009 年 1 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力学 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博士(后) ,教 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 121 创新人才工程,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学科带头 人(湘江学者) ,湘潭市优秀专家, “挑战杯 ”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 导老师, 中 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人才。担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杂志编委,《有色 金属科学与工程》 杂志编委,《煤炭学报》 杂志青年编委,《矿业安全与环保》 杂志青年专 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科学技术》 杂志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矿业研究与 开发》 杂志理事,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 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 力学分会常务理事,“ 国际矿业青年科学家论坛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煤炭学报》 、 《岩 土力学》 和《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等杂志的审稿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 国煤炭工业协 会科技奖励、教育部等科研、教学和人才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地下工程与岩土隧道、地下开采与矿山边坡等方面的 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 EI、
SCI 收录 80 余篇,F5000 领跑论文 1 篇; 出版专著 2 部,编写教材 2 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10 余项。 已授权发明专利 17 项。先后主持了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以及省部级和企业合作等 科学研究项目 20 余项。
李青锋,男,湖南新宁人,1970 年 7 月生,教授,博士,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1994 年 6 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 , 获学士学位,2004 年毕业于长沙矿 冶研究院 ,获硕士学位 ,2007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湖南科技大 学资安学院副院长,兼任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矿山动力灾 害检测与监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和湖南省科技计 划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主持和参与企业合作项目 10 多项;获教育 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各 1 项, 中 国煤炭工 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60 多篇学术论文,被 SCI、EI 收录 2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 已获国际授权发明专利 1 项,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9 项, 国家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 10 余项。
赵延林,男,1973 年 11 月 出生,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湘潭市优秀 专家 ,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国际 SCI 期刊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和《Geofluids》客座主编,湖南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湘江学者) , 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入选“矿业工程 ”领域 2020 年度爱思唯尔高被引中 国学者和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2006 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师从赵阳升院士),获硕士学位,2009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 2011 年度湖南省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2015 年 3 月~ 2016 年 3 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多本国际和国 内权威学术期刊的评阅专家,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动岩体的多场耦合理论与工程响应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课题 10 余项和多 项横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国家 973 计划)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TOP 期刊 )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OP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煤炭学报 、岩土工程学 报和岩土力学等本学科的国际 TOP 期刊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被 SCI 检索 30 余篇,EI 检索 70 余篇。其中在矿业、地质工程领域 TOP 期刊上发表论文 6 篇,9篇学术论文入选全球前 1% ESI 高被引论文(其中热点论文 4 篇),2 篇论文分别获 2014 年领 跑者 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F5000) 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19 年度优秀 论文-陈宗基奖的殊誉 。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代表性论文的 ESI 累积引用次数高 达数千次,其中 4 篇论文 ESI 引用次数超过 100 次, 出版学术专著 3 部,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 项,其中 4 项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实用新型专利 40 余项,软件著作权 3 项,指导 1 名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
安全工程
施式亮 ,男 , 1962 年出生 ,浙江天台人 ,湖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 , 二级教授 ,博士 ,博 士后,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 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 1988 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4 年在湖南大学土木 、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 站完成博士后研究。
一直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矿山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灾害预防与 控制、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横 向合作课题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 出版专著 4 部、规划教材 3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 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常 务理事兼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中 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 中 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 委员会委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编委会委员,湖南省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十佳优秀领导者(记一等功)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湖南省安全 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职业危害预防组组长,湖南 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
鲁义,1986年7月出生,江西新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共青团湖南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地下空间防火防爆材料与装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火灾爆炸防控与应急技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兼任湖南省安全生产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煤炭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 Saf. Sustain.》等期刊青年编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主要研究方向为煤自燃与瓦斯灾害共生防治、防火防爆技术与装备。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级一般及省部级项目10 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 部 ,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45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指导学生连续获第 5 届、6 届、9 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 3 项。 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矿山工程灾害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关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煤炭报、湖南日报等媒体报道,被授予安源煤矿建矿 122 年来首位荣誉矿工。
王鹏飞,1984年8月生,江西修水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湖湘青年英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领军人才,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现任湖南科技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南方煤矿瓦斯与顶板灾害防治国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通风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青年常委,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海洋工程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职业安全健康分会智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湘潭市应急救援与安全生产顾问,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南省粉尘智能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煤炭学报》科学编辑,Applied Sciences客座编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化工矿物与加工》等期刊青年编委,《矿业研究与开发》理事会理事。《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 Production、Powder Technology、Fuel、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国内外60余本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矿山通风、粉尘防治、矿井热害治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1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创新引领计划等纵向课题2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1项俄罗斯国际合作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1位和2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分别排2位和4位)、中国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二等奖(1位)、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三等奖(1位)等科研奖励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JCR一区24篇,煤炭学报19篇)。其中,5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总SCI引用次数2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50余件。
游波,男,湖南娄底人,1986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全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煤炭学会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湖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一届应急管理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矿业科学学报》、《安全与可持续(英文)》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井热害防治与职业健康。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指导学生获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多项。
叶青,男,江西贵溪人,1976 年 12 月生,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11 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后 、 国家公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 。湘 潭市高层次人才、湘潭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理事 。从事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工业爆炸与 防治、安全评价与管理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育部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湖南省煤矿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 10 余项,参与 973 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 10 余项,主持和参与了 10 多项 企业合作项目。参与的项目 曾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三等奖 1 项、唐山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1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参编教材 1 部,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SCI、EI、CPCI 三大检索 60 余篇。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 《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evention》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煤炭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安全与环境学报》 、《矿业工程研究》、《煤矿安全》 等 20 家期刊审稿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硕博论文评审专家、湖南等10余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煤矿安全生产专家、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湖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非煤矿山副会长、湖南省安全生产学会专家。
环境工程
陈国梁,博士(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土壤学博士学位。现为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湖南省重 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控制、矿山生态修 复及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 已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基金,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hytoremediation、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生 态 学 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
主讲《环境工程学》 (专业主干课) 、《环境保护》 等课程。
邓仁健,汉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郴州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给水排水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学报》青年编委。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理论及技术与资源化回收利用、重金属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矿山环境污染控制与评价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湖南、贵州、非洲安哥拉、马尔代夫等地区或国外重大横向课题10项。先后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中国环境科学》《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SCI及E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第三)、获湖南省教学成果2项(二、三等奖各1项)。
许中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 曾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持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酸雨地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标准的估计模型研究 ”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 金“酸雨地区土壤-作物重金属污染物迁移分配及人类膳食摄取风险研究 ”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
近三年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环境化学》 、 《环境生态工程》 等专业主干课程。
伍泽广,博士,副教授,高级节能评估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现任环境工程系主任,为 中 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 境管理智库专家。主要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功能环境材料的可控制备研究及产业化实 践。主持湖南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3 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4 项。主持中国化工、 中 国大唐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委托产业化 项 目 12 项,政府部门技术咨询项目 8 项,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节能减排竞赛项目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 余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9 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 项,授权实用新型 专利 1 项。获得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排名第一)。
主讲《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专业主干课) 、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等课程。
陈章,男,1982 年生,汉族, 中共党员,湖南湘潭人,博士(后) ,副教授,硕士研 究生导师,矿山退化系统生态恢复与资源清洁利用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4 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 20 余 篇,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研究方向包括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土壤与水体重金属污 染生态修复,农村环境治理等;主讲《环境工程监测》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等课程。
应急技术与管理工程
李树清,男,湖南湘阴人,1970 年 10 月 出生,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 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导,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湘潭市高层次 C 类(高端) 人才 , 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 ;兼任中国煤炭学会职业安全健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南 省岩石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六届学 科评议组专家、 中 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专家、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工业安 全与环保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系统工程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表 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2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等科研奖励 6 项;获授权专利 10 余项。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 划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 40 余项。主持建设省 一流课程 1 门。
朱永建 , 男 ,安徽安庆人 , 1973 年 8 月 出生 ,现任急管理部南方煤矿瓦斯与顶板灾害预 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兴趣为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应急管理技术方面。 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三等奖各 2 项, 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 1 项, 已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 2 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 与包括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委托横向项目等 30 余项。
张勇(1979-) 男, 山东滕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湘江学者 ”特聘教授, 中 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2010 年毕业于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 研究科,获得地球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土木系研究科、 日本国立 极地研究所北极研究中心任职(特任研究员、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 全球变化与冰冻圈环境、水文模拟、地理环境遥感等。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 冰冻圈 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冰雪水文分会委员。《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Journal of Hydrology》 、 《Climate Dynamics》、 《Journal of Glaciology》 等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 年) 项 目评审人。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0 余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论 文 20 余篇,参与编写中文专著 1 部和英文专著 1 部。
陈世强,男,贵州遵义市人,1978 年 07 月 出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科基金、省/区自科基金、省奖函评专家,湖南省安全生产、应急 管理等在库专家,煤矿安全等中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空气净化与装备节能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采空区微弱流动阻 力预测 、矿井排风热湿能量不可逆提取 、公路/铁路隧道可控循环施工通风、地铁隧道通风 排烟及物联参数表征等研究成果,改造了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实验平台,建成了单洞双线通 风排烟实验平台和双洞单线通风排烟实验平台,新增国有资产 120 余万;研发了钻爆法施工 隧道洗烟消热设备,示范于天巴路 3.3km 廷社隧道、4.2km 拾贰坡隧道和珠肇高铁江机段大 顶隧道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1 项,主持湖南自然科学基金 3 项,主持湖南教育厅科学研究 重点/优秀青年项目共 2 项,主持企业合作科学研究项目 1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论文 80 余篇,作为第一人授权国内发明专利 17 项、PCT 发明专利 2 项。研究成果获湖南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9/11)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10)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8)、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5) 、 中 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8) 、 中 国黄金 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20) 、 中 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15)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二等奖(4/12)。
吴海,1980 年 1 月生, 四川省西昌市人, 中共党员,矿业工程博士、博士后,教授,博 士 、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第三届安全生产专家 ,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2014 年 中 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博士毕业;2018 年-2019 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 向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冲击矿压防治、矿山应力测量及其模型构建、巷道围岩控制和岩石 力学非连续岩体数值模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1 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各 1 项,第一作者在《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 国 内 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 出版研究生教 材 1 本,第一作者获发明专利 2 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0 余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