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一览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教师风采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一 王卫军
王卫军,1965年9月生,现任湖南科技大学校党委委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研究方向: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矿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支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煤炭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委,《矿业工程研究》主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97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5部。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二 赵伏军
赵伏军,1963年10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全国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首届十佳魅力老师。长期以来,从事矿业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三 万文
万文,男,湖南衡阳人,1968年2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协会会员、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矿业工程研究》杂志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科学》和《地质与勘探》等杂志的审稿人。
主要从事采矿工程及岩石力学、边坡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和动态施工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检索2篇,EI收录20余篇。主持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湖南省科技奖励4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奖励3项,主编本科生教材1本,已授权专利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2项、主持的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四 余伟健
余伟健,男,江西都昌人,1978年2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带头人,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湖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北京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湖南省岩石力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煤炭科学技术》杂志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矿业研究与开发》杂志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岩土力学》和《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函评专家,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函评专家。
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地下工程与岩土隧道、地下开采与矿山边坡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尤其在巷道支护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开发了一些支护新结构,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理论和原理,现场应用效果反映良好。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有色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9项,已鉴定成果5项。参加编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3本,已授权专利30余项。近两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和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企业合作等科学研究项目40多项。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10余次。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五 朱永建
朱永建,男,安徽安庆人,1973年8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湖南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层次。湘潭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函评专家,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函评专家。主要学术兴趣为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煤矿巷道支护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委托横向项目等40余项。
采矿工程系教师风采之六 赵延林
赵延林,男,湖南湘潭人,1973年11月出生,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煤矿瓦斯与顶板灾害防治国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湘潭市优秀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入选湖南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层次。200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2011年度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年3月~ 2016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Comptes Rendus Mécanique,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和煤炭学报等多本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评阅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动岩体的多场耦合理论与工程响应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作者科研资助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等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余项和多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三等奖一项(排名第六)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TOP期刊)、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本学科的国际TOP期刊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近70 篇学术论文,其中在矿业、地质工程领域TOP期刊(1区)上发表论文4篇,一篇学术论文入选2014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F5000)。发表论文被SCI检索20余篇,EI 检索 60余篇。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代表性论文的ESI累积引用次数高达200多次,其中单篇论文ESI引用次数达40余条次,出版学术专著2 部,授权发明专利 16 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软件著作权3项。
安全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一 施式亮
施式亮,男,1962年生,浙江天台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职业危害预防组组长,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佳优秀领导者(记一等功)。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和《矿业工程研究》编委会委员,湖南省省情与对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煤炭学会理事,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学科编审委员会委员等。
1983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今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988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湖南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
施式亮教授先后主讲《系统安全评价》、《安全系统工程》等本科生课程,一直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矿山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灾害预防与控制、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项、横向合作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专著5部、规划教材4部。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为我国矿山安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施老师为安全工程系本科生、研究生做讲座
安全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二 王海桥
王海桥,男,湖北武汉人,1962年12月出生,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通风与除尘、空气净化、职业健康与环境控制相关研究。国家煤矿职业卫生专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通风与瓦斯煤尘防治专家委员会会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湘潭市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湘潭市国土资源学会会员,湘潭市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首席专家,《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编委,《矿业工程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11篇,SCI收录2篇,ISTP收录8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安全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三 刘何清
刘何清,男,1964年2月生,山东荣成人,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矿业工程博士生导师,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矿职业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煤炭行业煤矿安全领域煤矿职业病防治技术培训专家,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湘潭市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湘潭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工业通风与安全、矿井热害防治与废热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科基金、省自科基金项等项目多项,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20余项;获省级科研、教学奖励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技术20余项。
安全工程系教师风采之四 李树清
李树清,男,湖南湘阴人,1970年10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南方煤矿顶板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监督总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省岩石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专家、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杂志的审稿人。主要从事巷道围岩控制、矿井瓦斯抽采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SCI收录10余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等科研奖励3项;参加编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2部;获授权专利10余项。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一 杨荣丰
杨荣丰,男,湖南浏阳人,1964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理事、湖南省地质学会气体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地质学会基础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能源地质、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在《地质科学》、《煤炭学报》和《工程地质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多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二 匡文龙
匡文龙,男,1966年8月生,籍贯湖南娄底,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获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6年8月在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工作;1999年获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2月至今在湖南科技大学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湖南科技大学地质研究所所长,湖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主讲《矿床学》、《遥感地质学》、《高等矿床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矿产勘查与矿床(体)的定位定量预测与评价、矿产资源区域评价与预测、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三 曹运江
曹运江,男,湖南新化人,1967年8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开采损害防控研究所所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教练,湖南科技大学第七届“学生心目中的魅力老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爆破学会会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学、资源环境与工程、矿业工程研究等学术期刊优秀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在IAEG2006、IAEG2007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EI等收录1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四川省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2)、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等奖励3项,已鉴定成果1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煤矿地质学》和参编《地球与行星科学概论本科生教材各1本,已授权专利2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部级1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教研项目5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页岩气重大专项、企业合作等科学研究项目20多项。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四 杨天春
杨天春,男,湖南津市人,1968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91年7月毕业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勘查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3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2006年3月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湘潭市勘察设计评审专家。
1991年7月—1998年8月在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94年起担任物探分队技术负责,并于1995年9月晋升为工程师。2006年3月至今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6年6月被认定为副教授,2007年获交通部公路工程检测工程师,并于2006年—2009年担任地质系副主任。
主要从事勘探地球物理、工程物探和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瑞利面波、电磁波、工程检测等理论和应用方面有较深入的钻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资助科研项目等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在瑞利面波法研究方面,从瑞利波相速度、多导波模式位移、泄漏模式波等角度研究了瑞利波频散曲线中“之”字形现象的成因等科学问题;针对道路结构型地层,提出了瑞利波频散曲线求取新方法——附加层法;根据二分法计算方法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技巧解决了瑞利波传递矩阵法计算中的高频数值溢出问题;对含流体介质夹层的地质模型,提出了0阶瑞利波模式的存在是指示流体存在的重要标志等观点。在电磁法方面,针对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异常成因的规律,开展了具有一定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异常成因、天然动态电磁场的日变规律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近年来成功确定地下水井位近50余处。在横向科研上,近年来主持完成重大工程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煤炭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五 陈新跃
陈新跃,男,汉族,1977年9月生,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2000年7月毕业于长安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长安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在湖南科技大学地质系任教,同年评为讲师,2008年任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多项。获湖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先后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球化学》、《Gandwana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部。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六 朱伟
朱伟,男,湖南长沙人,1968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导师,石油地质学会湖南分会会员。
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在国外SCI源刊《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国内EI源刊《石油天然气地质》、国内重要刊物《地质科学》等发表论文30余篇。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科主任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4项;参加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十多项。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七 戴德求
戴德求,男,湖南双峰人,1976年11月出生,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现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相关研究,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SCI、EI收录1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科技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厅级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地质系教师风采之八 廖建平
廖建平,男,湖南常宁人,1976年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同济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4/09-2015/08,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的访问学者。廖建平博士现在主要从事油气、煤层气、非常规天然气等地震勘探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地球物理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学进展等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开放基金课题、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纵向课题。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二维、三维频率-空间域声波全波形正演、反演方法研究,发表了多篇关于复杂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及数值模拟、AVO反演、裂缝预测方法技术、全波形正演、反演方面的学术论文。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physic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地球物理学报》、《Applied 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进展》、《新疆石油地质》、《石油物探》、《物探与化探》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9篇SCI源刊,12篇CSCD核心。2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测绘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一 李朝奎
李朝奎(1967.9-),男,湖南汉寿人,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第一层次人才,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科技大学)主任,地理空间信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天心阁研究院院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科技大学)主任,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科技奖励、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长江特聘教授评审专家。1989年毕业于现长沙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1998年毕业于现中南大学,获测量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测绘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2005年2月 -2006年2月受教育部出国基金资助在美国Old Dominion University进行学术访问。2017.9-2017.12在德国Heidel BergUniversity从事高级学者访问。现为国际矿山测量第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GIS产业协会理事,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杂志编委、《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编委;《地理信息世界》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研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开展技术攻关。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主持湖南省科技进步三奖3项,主持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2),三等奖1项(排名5),参与国家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7),参与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7),参与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2),主持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取得知识产权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国土资源部公益项目子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湖南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项,实际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总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
测绘工程系教师风采之二 韩用顺
韩用顺,男,1974年12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与3S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外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8项、地方合作项目10余项,主要参与973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部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3项科技成果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交通行业和气象部门推广应用;取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5篇,出版专著4部。
地理科学系教师风采之一 王欣
王欣,男,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第二层次,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冻土工程与灾害分委员会主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主要从地理环境遥感、冰冻圈水文与灾害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含合著)3部。近期关于冰湖研究的系列成果《科技日报》、CCTV-10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地理科学系教师风采之二 余光辉
余光辉,男,湖南宁乡,1976年9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水土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安全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RPATHIAN J. FOOD. SCI. TECHNOL.》、《ADV. J. FOOD. SCI. TECHNOL.》、《BULGARIAN CHEM. COMMUN》、《环境科学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海洋环境科学》、《土壤通报》、《水土保持通报》、《食品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和《情报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都市居民硒和砷的环境安全》,参编教材《环境影响评价》。
近3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社科重点项目、中科院STS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科与社科基金多项。
地理科学系教师风采之三 张勇
张勇,男,河南新野人,1973年5月,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第四纪环境 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环境污染研究、地理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 先后承担了湖南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科技厅、湖南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并参与 了青藏项目天然剖面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西走廊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
地理科学系教师风采之四 张勇
张勇,男,1979年生,博士,“湘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环境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近期主要围绕冰冻圈关键过程变化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关系、影响开展集成研究,通过遥感和野外监测,开展了大气—冰雪界面水热循环模拟研究,改进冰川关键过程模拟方案,研究流域/区域冰冻圈能量-物质转换机理。先后负责和参与了新疆天山科其卡尔冰川、青藏高原东南部作求普冰川与海螺沟冰川等科学考察与观测工作。近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等10余项,发表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参与编写专著 1 部。
地理信息系教师风采 刘贤赵
刘贤赵,男,湖南隆回人,1970年1月出生,200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科技部会评专家,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首批专家。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土壤物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水利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等杂志审稿人。
研究方向为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学数学方法在气候环境演变中的应用。主持或完成国家基金项目(含自科、社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基金(含自科、社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20项,参加完成“百人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近三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人文社科项目、湖南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10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4年、201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1项(2013年)、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2013年),在《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Sci China Earth Sci》、《Ecology and Evolution》、《Sustainability》和《中国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二、三等奖3项、主编出版教材3部(科学出版社),主持完成省级精品课程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