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一览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校友风采
刘 波,汉族,1970年10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1995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岩土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获矿山建设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1999年1月、2001年12月、2006年7月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家公派先后在香港大学、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雷丁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作访问学者。2009年5月起先后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书记、党委书记,教务处处长,2019年4月起任副校长。
从事岩土力学、矿山建设及城市地下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3)、二等奖3项(排名1、2、2),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横向科研项目等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项,出版教材和著作5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6项。负责的城市地下工程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优秀青年专家;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黄文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广西容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巡视组组长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湖南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采煤系采煤工程专业学习
1986年7月至1992年8月,先后任广西红茂矿务局平寨矿工作,历任采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矿生产科副科长、安监站长、副矿长
1992年8月至1996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生产调度室工作
1996年5月至2002年10月,先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广西交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期间: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到广西桂林市叠彩区挂任区长助理、副区长,1998年10月至2001年6月在职参加广西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2年10月至2005年11月,先后任广西农垦局(广西农垦集团)党组成员、副局长、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任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持工作)
2007年1月至2014年9月,任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2018年3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巡视组组长
邓军,男,1970年生,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通风与安全系,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工程中心主任,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煤炭劳保学会通风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
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获第十三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获第四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被评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人才
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被评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12年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授予“陕西省师德楷模”荣誉称号
2015年3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是西安科技大学培养的第二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4月被陕西省推荐为201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人选
科研获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瓦斯大倾角煤层开采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2010年、第4完成人。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2009年、第4完成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层自燃火灾预测及防灭火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2年、第2完成人。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煤田火区演化规律与控制新技术研究、2012年、第1完成人。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高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自燃早期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2009年、第2完成人。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一等奖、煤矿用灌浆注胶防灭火工艺及系统装备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第2完成人。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浅埋煤层大面积露头火灾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8年、第1完成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黄陇侏罗纪煤田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控关键技术,2014年,第5完成人
发明专利:
发可燃气体、粉尘爆炸、传播及抑爆特性测试装置,200910022903,2011-6-15;
用于矿井火灾防治的发泡膨胀充填剂,200810236488.2,2012-3-21;
用于煤矿防灭火的地面制浆系统,200910304321.X,2011-7-27;
矿山救援无线多媒体指挥系统,201110004011.3,2012-9-5;
煤矿回采采空区的气体检测方法及其装置,200910021274.8,2012-7-25;
用于煤层火灾治理的稠化胶体,200610105081.7,2010-9-8;
用于煤层火灾治理的复合胶体,200610104703.4,2010-5-12。
钟茂华:清华大学首席研究员 博导 1992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通风与安全系,现任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学科方向: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公共安全、地铁安全科学与工程、地下工程安全、煤田火灾、古人类用火可能性等。
生涯履历:
2014.11-至今 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2016.12-2021.1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第二届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5.5-至今 第一届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成员
2003.3-至今 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专家
2012.4-至今 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5.9-至今 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
2005年-2015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副主编
2014年-2017年 地铁火灾与客流疏运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课题和项目:
[1]2016.7-2019.6,城镇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
[2] 2017.1-2020.12,列车阻塞条件下地铁单面坡隧道烟流涡旋行为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3] 2015.1-2019.12,地铁安全科学与工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4] 2011.1-2013.12,地下超大洞室群烟流蔓延规律与控制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5]2011.1-2013.12,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人群疏运动力学特性及应急干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项目负责人。
[6] 2012.1-2014.12,复杂条件下地铁盾构施工事故预防、承压水和试运营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置研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负责人。
[7] 2008.6-2011.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负责人。
刘大锰,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8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1994年6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
人物履历:
1984年09月至1988年07月,湘潭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本科学习。
1988年09月至1991年07月,焦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1年09月至1994年06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4年06月至1996年10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研究。
1996年10月至2004年0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教师。其间: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访问学者。
2004年06月至2005年09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副处长兼期刊中心主任。
2005年09月至2007年01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副处长兼期刊中心主任、教辅直属党支部书记。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正处级)。
2010年05月至2011年08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
2011年08月至2016年0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级干部、教务处处长。其间: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新疆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央第七批援疆干部)。
2016年07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处处长。
2016年12月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
发表论文:
(1)刘大锰. 平顶山矿区煤矸石分类研究. 煤炭加工利用,1992,(5): 23-28.
(2)刘大锰. 煤矸石用作农肥的几点思考. 煤炭转化,1992, 15(2):56-58.
(3)刘大锰,葛宝勋, 黄志民等. 平顶山矿区煤矸石特征及综合利用途径. 矿物学报,1993,13(4): 374-381.
(4)刘大锰. 有机岩石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1994,9(3):18-23.
(5)刘大锰. 微束分析技术在有机岩石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地质科技情报,1995,14(2):91-97.
(6)刘大锰,葛宝勋. 利用煤矸石制备4Å分子筛的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24(2):85-88.
(7)刘大锰,金奎励,姚素平.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地质论评,1995,41(5): 544-552.
(8)刘大锰,金奎励. 塔里木盆地烃源岩显微组分的元素富集规律.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23(5):19-21.
(9)刘大锰,金奎励,艾天杰. 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有机组分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沉积学报,1995,13( suppl):124-133.
(10)Liu Dameng, Hou Xiaoqiang and Jiang Jinpeng. A study o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graptolites using micro-FTIR and TOF-SIMS. Sci. Geol. Sinica,1995, 4(1): 105-110.
(11)刘大锰,金奎励,毛鹤龄. 海相单成分的成烃规律研究. 现代地质,1996,10(1): 99-102.
(12)刘大锰,侯孝强,蒋金鹏. 笔石组成与结构的微区分析. 矿物学报,1996,16(1): 53-57.
(13)刘大锰,金奎励. 塔里木盆地烃源岩有机组分的超微特征. 地球科学,1996,21(1): 79-83[EI].
(14)Liu Dameng, Jin Kuili, Mao Hel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s of marine monocomponents.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6, 5(1): 61-64.
(15)刘大锰,金奎励,毛鹤龄. 前油沥青的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25(1):66-72.
(16)刘大锰,金奎励,毛鹤龄. 有机组分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燃料化学学报,1996, 24(5): 440-446[EI].
(17)刘大锰,金奎励,毛鹤龄,陈中凯. 塔里木盆地陆相烃源岩有机组分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1996,18(1):9-14
(18)Liu Dameng,Yang Qi,Tang Dazhen.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al and source rock macerals. 30th IGC, Abstracts, 1996, Beijing Vol. 2/3, p883.
(19)刘大锰,王运泉. 鄂尔多斯盆地煤显微组分的超微特征. 煤炭学报,1997, 22(5): 460-465[EI].
(20)刘大锰,杨起,汤达祯. 鄂尔多斯盆地煤显微组分的micro-FTIR研究. 地球科学,1998, 23(1):79-84[EI].
(21)刘大锰,金奎励,毛鹤龄等. 烃源岩显微组分的micro-FTIR研究. 岩石学报,1998,14(2):222-231.
(22)刘大锰,杨起,汤达祯. 鄂尔多斯盆地煤成烃潜力及成气热模拟实验研究.现代地质,1997,11(3): 322-329.
(23)Liu Dameng, Jin Kuili, Mao Heling. Com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study of macerals in coals and source rocks 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997, 7(1):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