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学制:本科四年

  •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现代地理技术解决复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高级中学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 专业剖析

    本专业始建于1986年,1993年升格为省属师范类本科专业,是湖南省最早的两个地理师范本科专业之一;2002年获得地理教育硕士授予权,2007年取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22年,本专业累计培养地理教师3000余人,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中学地理教师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拥有一支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育人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团队中,45岁以下的教师64%,具有博士学位占80%,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占46%. 现有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等省级教学团队3个,湖南省121高层次人才等省级人才10人次。专门聘任了20余名来自湘潭县一中、湘潭市一中、湘潭市第十六中学等单位的一线中学地理教学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参与讲座授课、培养方案制定、实习指导、毕业答辩等教学工作,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保障。

    本专业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教学研究和改革。多门学科基础课程已建成省一流本科课程。建立了能够反映地理师范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改革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群。主持和参与湖南省教学奖励5项,省部级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9项,主编和参编了多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材,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


  • 专业特色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习时间和实习项目,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实践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2) 重视学生师范技能训练:通过设计师范技能训练模块,规范训练各环节,使学生师范技能突出

    (3)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

    (4)专业学生学风浓厚、积极上进;读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最高达到了40%;近年来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


  • 主要课程

    地球概论、地质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地理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

  • 学生创新实践

    (1)教育教学实践:通过顶岗实习、建立众多的教育实习基地、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同时利用高校优势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

    (2)科创竞赛实践:本科生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参加人数50人以上。教学技能显著提升,2016年以来,共获得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在全国大赛上做了示范课和交流展示课,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类大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其他省级大学生竞赛获奖20余项。


  • 就业领域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地理信息、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管理工作。

  • 教师风采介绍

    image.png

    王欣,男,湖南耒阳人,博士,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第二层次,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冻土工程与灾害分委员会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冰雪水文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冰川冻土》杂志编委。主要从地理环境遥感、冰冻圈水文与灾害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含合著)5部。近期关于冰湖研究的系列成果《科技日报》、CCTV-10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image.png

    余光辉,男, 1976年9月出生,湖南宁乡人,湖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水土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安全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主编教材1本。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社科重点项目、中科院STS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

    image.png

    张勇,男,河南新野人,1973年5月,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第四纪环境 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环境污染研究、地理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先后承担了湖南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科技厅、湖南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并参与 了青藏项目天然剖面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西走廊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

    image.png

    袁开国(1965-),男,湖南永顺人,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奉献奖获得者。湖南省红色旅游研究基地专家团成员,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湖南恒业土地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乙级土地规划机构)专业技术负责人,曾先后担任长沙等地多家旅游规划与设计机构高级技术顾问。曾担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地貌教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等学术职务,为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旅游学会、湖南省土地学会、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会员。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0多年,曾先后在地理系、旅游系、规划系、资源环境系主讲《旅游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学》、《环境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县域资源开发与整治》、《科技论文写作》等近20余门本科生课程;主讲《区域开发与发展》、《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与方法》、《乡土地理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生课程。目前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GIS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完成近3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1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地方政府或投资商委托的旅游资源调查及旅游规划编制与景观设计等工作,参与多项旅游规划的评审工作。在《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参加编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等4部教材与著作。

    image.png

    莫宏伟,男,湖南衡阳人,1968年8月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地理系主任,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教学优良榜教师;自然地理硕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博士,研究方向为GIS与城乡国土资源评价,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土地生态安全及土地规划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EI、CSCD、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研教改项目等共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批“遥感概论”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主持完成省级及校级教研教改课题2项,参与完成教改课题5项;发表教改论文1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篇;指导研究生获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项目多项。主要担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处理》、《计量地理学》、《国土资源学》、《地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image.png

    邓江楼,男,汉族,湖南湘乡人,1966年4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民革党员,民革湖南省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至今指导了30位学生参加师范专业实习生校级“十佳”讲课比赛,有26人入选“十佳”,2015年指导穆洪发参加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南省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湖南科技大学优秀授课教师,荣登过三次教学优良榜。受聘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培计划”授课专家。2015年组织承办了“省培计划”——株洲市高中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与区域地理方面的教学工作,着重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工作。发表过论文10余篇,参编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3本,担任2014年出版的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副主编。主持过“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其道路选择研究”的项目(2003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若干研究项目。

    image.png

    阳岳龙,男,湖南衡阳人,1964年12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南大学,工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与地貌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image.png

    李振国,男,山东临清人,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湘潭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湘潭市高层次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多个杂志的审稿人。研究方向:土壤及地表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近几年主讲本科课程:环境保护、植物地理学、现代环境科学导论。主持省级教研教改课题(《环境保护》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与教学路径研究,NO. HNKCSZ-2020-0302),发表教改论文5篇。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校级SRIP项目3项;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胜奖等多项赛事奖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实用新型发明3项。获评湖南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2次;荣登湖南科技大学教学优良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近几年研究经费1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长期从事土壤及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了污染物在植物、土壤及地表水中运移转化、土壤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修复技术筛选及修复效果评估等研究,在污染场地调查、评价、预警、风险管控与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等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积累和实践经验。

    image.png

    常晓丽,女,山西平遥人,1983年1月生,博士,副教授,“奋进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冻土退化、寒区环境、气候变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3项。

    image.png

    陈远其,男,湖南衡阳人,1986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土壤-土壤生物的互作过程与机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为Scientific Reports,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等SCI期刊的审稿人。近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image.png

    冯腾(1987-)女,山东菏泽人,1987年12月出生,博士,校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先后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科学院西南流域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喀斯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型、泥沙(碳)来源。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科学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放基金1项,发表论文10余篇。

    image.png

    彭俊 (1987−) 男,湖北黄冈人,1987年4月出生,博士,校聘副教授。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与美国麦克丹尼尔学院物理系、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释光研究室、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物理系的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第四纪地质年代学与气候变化,释光年代方法学与理论模拟、风沙地貌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